過去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帳單,貸款無處不在。 當地人很少一次現金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我們也知道,在美國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子呢?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
大約從10年前開始,貸款公司利用誘人的廣告使得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
貸款公司知道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於是找上--投資銀行(美林、高盛、摩根),這群在風險評估市場呼風喚雨的大哥,弄出了新產品--CDO(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抵押債券),說穿了就是債券,通過發行和銷售這個CDO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

然而,風險太高還是沒人買。於是投資銀行把它分成高級和普通CDO兩個部分(trench),發生債務危機時,高級CDO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總風險不變, 但是前者就屬於中低風險債券了,可是剩下的高風險債券怎麼辦呢?於是投資銀行找到了避險基金(在全世界金融界買空賣多)。於是憑藉著關係,在世界範圍內找利率最低的銀行借來錢,然後大舉買入這部分普通CDO債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貸款利率僅為1.5%;普通 CDO 利率可能達到12%,所以光靠利差避險基金就賺得滿滿滿了。

2001年末,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短短幾年就翻了一倍多,就這樣從貸款買房的人,到貸款公司,到各大投資銀行,到各個一般銀行,到避險基金人人都打算分一杯羹了。這下又把避險基金樂壞了,於是他們又把手裏的 CDO 債券抵押給銀行,換得 10 倍的貸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然後繼續追著投資銀行買普通 CDO 。而投資銀行又想出了一個新產品,就叫CDS(註: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也就是每年從CDO裏面拿出一部分錢作為保險費,若將來出了風險,大家一起承擔。以AIG為代表的保險公司也來參一腳,於是CDS也跟著火紅。

然而故事還沒結束,後又推出基於CDS的創新產品,找更多的一投投資大眾一起承擔,也就是發行一個專門投資買入CDS的基金, Rating Agencies看到這個天才的規畫,簡直是毫不猶豫:給出AAA 評級!結果這個基金可賣瘋了,各種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

到了 2006 年年底,風光了整整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 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因為房價下跌,優惠貸款利率的時限到了之後,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然後貸款公司倒閉, 避險基金大幅虧損, 繼而連累AIG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發佈巨額虧損報告,同時投資避險基金的各大投資銀行也紛紛虧損,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 最終,美國Subprime Crisis 爆發接近成為 Prime Crisis

 Credit Crunch
開啟的地獄大門,還不知道如何關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iweia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